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www.15927369555.com--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1
翻过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挪威的森林》终于被我看完了!
《挪威的森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本书,几次在书店也都有想买的冲动,或许是那时民族感比较强因为作者是日本人便一直拖着没买,后来因为找不到喜欢的封面,又拖了下来。今年寒假实在没忍住到底还是买了。
虽然以前就听人说起过这本书里面有开放的情节,也有心里准备,但是真正看到了之后还是有些尴尬。不是接受不了,毕竟都是19岁的人了!以前看的书就算有类似情节基本也会一笔带过,决不做过多的形容。看得出译者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极力想掩盖这一部分但为了不破坏结构该保留的还是保留下来了。
我还能说什么呢?感叹日本民风开放,文风也如此。
木月是这本书里第一个死的人,但我感觉他好像一直活着,像一缕魂飘荡在这本书的每一页,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甚至侵入我这个读者的大脑,让我感觉他好像真的存在。惊叹村上的笔上功夫,如果不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是达不到这种境界。
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年少时遇见这么一两个人。你对她(他)付出了很多注意力,知道她今天穿什么,知道她喜欢什么颜色,知道她的行为习惯。但就是这样的人有一天会突然悄悄的离你而去,然后留下自己一个人回忆。那时突然发现原来孤独是从美好的回忆里生出来的。
敢死队是我认为和木月对立的人物。用上了发条的机器形容他我觉得很合适,只要发条转足了他就根本停不下来。全书他是一个很轻松的角色,浑身散发出不自知的喜感。男主角每当快心烦意乱就想想他,然后“噗嗤”一声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快乐的回忆总能冲散忧愁。虽然他也离开了,但他没有选择死亡,我相信他会活着而且有很规范的生活。他也确实活着,活在全书,活在我的心里。
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和朋友交换了意见,她说:“村上笔下的世界都是荒唐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也在分裂自己”。书中每一个角色我认为都是对立的,例如:直子和绿子、木月和敢死队。。。玲子算是一个缓冲,确实在这么极端的精神世界里如果没有一个缓冲那会让人很受不了。
永泽是个我想成为的人,做什么都可以凭喜好去做最好,他追求的世界只有自己很难容得下旁人,他的三观不是每天柴米油盐,他永远不会停追求的脚步。我渴望成为这样的人,但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不可能只为自己。我很喜欢初美这样的人,她是所有少年憧憬的类型,来源于内心的冲动、饥渴,她的吸引力由内而外,只是端坐着就像被太阳染红的柔和的云引人注目!但最后云还是散了,我第一次这么清楚的感受到什么是瞬间美丽,是被时间擦去的红色晚霞。
全书有许多过场人物,他们出场很有气氛,但并没有存在多久。人这一辈子遇见很多人,有些人你认为自己会和他发生很多故事,其实并没有,彼此只是过客或许会留下印象这么简单。
这是本由人组成的书,每个人都会选择不通轨迹,一群人散了一段故事也就结束了,但会有新的故事。而在故事结束之前我们能否有勇气留下适合自己的人?等到了最孤单的时候心里最需要的是谁的慰籍!渡边在最后在机场的人群中,躲在电话厅里呼喊着绿子。我很欣慰他在最后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对方也回应了……只是直子。
爱上一个人会把她放在心里很久,即使从来不提也不会忘记对方名字。我不认为这是对现任的不忠,因为有了对方才有了现在的自己。一起经历的事很久不去想肯定会很模糊,可人不能永远只为过去活着。还是要走出来,也不必担心那些离开的人,用一颗坚强诚实的心让他们活在自己心里!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2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的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爱不爱我?这不再是可以简单作答的问题。女人往往会把爱和性搅和在一块儿,男人却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们分得很开。所以渡边不止一次的把爱的程度描写成象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很纯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追求,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分的细化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甚至更加可以细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爱,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这些与性无关。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而绿子则很幸运的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书。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重见到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3
用了连天的时间读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地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地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爱不爱我?这不再是可以简单作答的问题。女人往往会把爱和性搅和在一块儿,男人却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分得很开。所以渡边不止一次地把爱的程度描写成像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很纯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追求,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分的细化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甚至更加可以细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地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爱,走得太近,付出得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这些与性无关。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而绿子则很幸运地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书。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重见到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4
对于《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我只在扉页上写了两句话:感伤,唯美,充溢着一种悲观主义情绪,近乎颓废。但又不全等于颓废。
《挪》是很成功的作品。只是觉得他没必要那样渲染性,肆无忌惮,也许是我们中国人观念不一样,但比起劳伦斯也就不算过分。
好作品在我脑海中只剩下片段了。对《挪》我永远不会烦腻的是第一章。那完全可以作为美文。
记忆犹新的是渡边与永泽的不羁生活,初美打桌球及我领悟初美的优美(对初美的悲剧结局的叙述),绿子的自我放纵和文章中的音乐,以及对生死哲学的参悟。一次是通过木月的死发现,一次是在直子死后经历了消沉之后的觉悟。
《挪》是对时代的控诉,是社会强加于人的悲哀。不仅仅是爱情,一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仅仅是爱情,爱情只是个背景而已。
它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是悲剧性的。直子一开始就在渡边眼中寻找木月的影子,“我”的爱是注定的一场悲剧,永泽与初美同样是两个世界的爱人,渡边与绿子(玩世不恭)是两个无奈、空虚的尸肉在相互抚爱,他们构不成爱情。
书中自杀的不少,社会问题也是有目共睹。
对学校升旗者和“敢死队”的描写,还有那个你怎么也不会忘记的玲子,可见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底。
下一篇: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汇总五篇